石油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日期:2020-10-17 浏览量:1701次地球上还剩下多少石油?
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应用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石油的产生原因”这一基础问题,学术界却始终没有定论。而是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石油的无机成因说:
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代表,他认为在地球最开始形成时,液态的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了碳化铁,储藏在地球深处,而后与下渗的地表水发生作用,最终形成了石油类烃。然而,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石油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大量只有生物体内部才会出现的有机物。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
即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但是在后来的油田开发中,人们又确实发现了无机成因的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成因的二元论
石油既可以形成于无机物也可以由有机物转变而来。
当然,随着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人类不仅在追溯石油形成的过程,更注重如何将更多的石油开采出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打一口井就能喷出油来。其实,这种现象只发现在油田开采的初期,仅能开采出5%左右的石油,要想提高开采率就必须依靠先进的开发技术。
例如,我国大庆油田采用的三次采油技术。第一次,利用地层自然压力将油“顶”出来;第二次,向地层中注水,增加地层压力把地层中的油“挤”出来;第三次,向地层中注入化学聚合物,将“油”洗出来。目前,三次采油技术的采收率可高达30%,连续16年产油1000万吨以上,占大庆油田国内原油产量的1/3。
但是面对愈发成熟的石油开采技术,人们的担忧情绪也开始蔓延。地球上剩余的石油还多吗?石油会被抽干吗?
1949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哈伯特预测,石油产量将会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达到顶峰,而后则会一直下降,直至完全耗尽。没想到在上世纪70年达左右石油产量真的开始下降。于是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言论深入人心。那么事实当真如此么?
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间,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不但没有减少,还上升了50%。从1.1万亿桶增加到1.7万亿桶。其实这和石油勘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人类只能探测到地下浅层的石油。而随着勘测手段的不断精进,越来越多的深层石油被探测发现。而且因为开采成本过高,有相当一部分石油并没有得到开发。所以说,就目前而言,人类该担心的并不是石油储量问题,而是能不能找到取而代之的清洁能源呢?(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